
有一天我突然聽懂韓劇角色在罵什麼,差點笑到噴飯
學語言這件事,真的不是什麼苦行僧才能完成的任務,也不是要你每天起床念單字念到天昏地暗。反而是「生活中偷渡」這些東西進來,讓它變成一種習慣,甚至有點像偷吃零食一樣,有點罪惡感又停不下來。
我當初會開始學韓文,純粹是因為看劇看到太投入,覺得不懂台詞實在太可惜。有些角色講話那個情緒太精彩了,可是字幕永遠翻得很白話,有時候還直接「刪減」。那時我就想,如果我自己聽得懂,是不是可以多捕捉一點那個氛圍?
第一招:不努力的語感培養法=狂看韓國東西
這招真的超廢、超讚、但也超有用。
我一開始就是每天看韓綜、韓劇、韓國YouTube,然後強迫自己不要看中文翻譯字幕(我有時候會拿紙遮住,真的很瘋)。看不懂也沒關係,反正就聽。聽久了,你會發現某些句型會一直出現,像是「진짜?」(真的?)、「왜 그래?」(你幹嘛這樣?)、「대박!」(超扯的!)這種,聽個幾十次,你自己也會脫口而出。
有一次我在吃飯聽到隔壁桌女生講電話,她突然說一句「헐~」我當下差點笑出來,因為這就是我在韓劇裡超常聽到的反應詞,實體化了!那一瞬間真的有點像遊戲解鎖,語感從抽象變成具體。
第二招:不是要你念書,但還是要看一點書啦
當我開始能聽懂一點東西後,有件事卡住我很久:為什麼有些韓文句子跟中文邏輯差那麼多?譬如韓文常常會把動作放到句尾,而且主詞可以消失,像是「去學校了」這種話,他們會直接說「학교 갔어」完全沒有「我」,但你就要靠語氣跟情境去補腦。
這時候,我發現看「中韓翻譯」相關的教學書真的有用。不是叫你死背文法,而是幫你打通那種「喔~原來他們語言是這樣想事情的」那條筋。有些書會用很多例子讓你對照,像是同一句中文,翻成韓文有好幾種說法,而為什麼會有差別,就是因為背後的語感不同。
那時我才發現,我以前學英文那一套死背單字的方法,在韓文這邊完全行不通。因為韓文超愛省略東西,如果你只學字面意思,很容易變成一個機器人翻譯,講話聽起來超奇怪。
像是「我餓了」韓文不是直接說「我很餓」,而是說「배고파」=肚子餓。根本沒說「我」,但大家都知道是在說自己。這個邏輯一開始我超不能接受,因為我中文會說「我很餓」,英文會說「I’m hungry」,怎麼韓文可以主詞直接蒸發?
但當你看劇看到一半,角色突然說「배고파~」你就會懂,那語氣根本比什麼「我現在很餓」還有感覺,超真實,像一個人懶洋洋地坐在沙發上喊的樣子。
學語言真的沒那麼難,它不是考試,也不是要背幾千個單字才叫學得好。很多時候,就是那種「多聽、多看、多搞不懂、多猜一猜」的過程,慢慢累積出來。
我現在雖然還不敢說自己韓文超強,但我已經可以在看韓綜時不用字幕大致抓到意思,甚至會因為聽懂一個很北爛的梗笑到拍桌,然後瞬間覺得:「欸,我居然聽得懂欸!」那種成就感,真的超紓壓。
如果你也曾經對某種語言好奇過,不如現在就開始,打開一部你喜歡的韓劇,先別管聽不聽得懂,就當自己是在養耳朵。慢慢地,它會回饋給你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反正,我也是這樣混著混著,現在已經開始會對自己說「대박…我剛剛講得好像有點道地耶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