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韓劇般的就醫體驗:在韓國醫院聽到的那些話,台式翻譯讓你秒懂!
想知道在韓國醫院會聽到什麼嗎?這篇用滿滿的台灣用語,讓你身歷其境,彷彿置身韓劇現場,不再霧煞煞!
掛號報到時的暖心問候
想像一下,你走進一間明亮乾淨的韓國醫院,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味,櫃檯的護士小姐親切地跟你打招呼。
- 韓語: “안녕하세요. 어떻게 오셨어요?” (Annyeonghaseyo. Eotteoke osyeosseoyo?)
- 中文翻譯: 「您好,請問您怎麼了?」
- 台式口語: 「您好,請問是哪裡不舒服啊?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안녕하세요 (Annyeonghaseyo)” 是韓語中最常見的問候語,類似於中文的「您好」。
- “어떻게 (Eotteoke)” 是「如何、怎樣」的意思。
- “오셨어요 (Osyeosseoyo)” 是「來了」的敬語形式。
台灣人在表達關心時,通常會用更口語化的方式,像是「哪裡不舒服啊?」。這種說法更親切,也更容易拉近距離。
例句:
- 櫃檯小姐:「您好,請問是哪裡不舒服啊? 是第一次來嗎?」
(Gweitai xiaojie: “Nin hao, qingwen shi nali bu shufu a? Shi diyi ci lai ma?”) - 你:「你好,我感冒了,想看醫生。」
(Ni: “Ni hao, wo ganmao le, xiang kan yisheng.”)
症狀描述:用台灣話說明白
跟醫生描述症狀時,如果用標準的教科書式語言,可能會覺得有點彆扭。讓我們用台灣話,更自然地表達。
- 韓語: “어디가 아프세요?” (Eodiga apeuseyo?)
- 中文翻譯: 「哪裡痛呢?」
- 台式口語: 「哪裡不舒服啊? 還是哪裡疼?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어디 (Eodi)” 是「哪裡」的意思。
- “아프세요 (Apeuseyo)” 是「痛、不舒服」的敬語形式。
台灣人除了說「哪裡不舒服」之外,也會用「哪裡疼」來表達疼痛感。
例句:
醫生:「您好,請問哪裡不舒服啊?」
(Yisheng: “Nin hao, qingwen nali bu shufu a?”)你:「我頭很痛,而且一直流鼻水,還有一點咳嗽。」
(Ni: “Wo tou hen tong, erqie yizhi liu bishui, hai you yidian kesou.”)韓語: “열이 나요.” (Yeori nayo.)
中文翻譯: 「發燒了。」
台式口語: 「我燒燒的。」 或 「我發燒了啦!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열 (Yeol)” 是「熱、發燒」的意思。
- “나요 (Nayo)” 是「發生、產生」的意思。
台灣人會用「燒燒的」來形容輕微的發燒,加上「啦」則更顯得自然口語。
例句:
醫生:「有量過體溫嗎?有沒有發燒?」
(Yisheng: “You liangguo tiwen ma? You mei you fashao?”)你:「好像有點燒燒的,不過我沒有量。」
(Ni: “Haoxiang youdian shao shao de, buguo wo mei you liang.”)韓語: “소화가 안 돼요.” (Sohwaga an dwaeyo.)
中文翻譯: 「消化不良。」
台式口語: 「我胃口不好。」 或 「我肚子脹脹的。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소화 (Sohwa)” 是「消化」的意思。
- “안 돼요 (An dwaeyo)” 是「不行、不好」的意思。
台灣人在描述消化不良時,會更著重於胃口和腹脹的感覺。
例句:
醫生:「最近有沒有覺得胃口不好?」
(Yisheng: “Zuijin you mei you juede weikou bu hao?”)你:「對啊,我最近吃不太下,肚子也脹脹的。」
(Ni: “Dui a, wo zuijin chi bu tai xia, duzi ye zhang zhang de.”)韓語: “목이 아파요.” (Mogi apayo.)
中文翻譯: 「喉嚨痛。」
台式口語: 「我喉嚨沙啞。」 或 「我喉嚨痛痛的。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목 (Mok)” 是「喉嚨」的意思。
- “아파요 (Apayo)” 是「痛」的敬語形式。
台灣人會用「沙啞」來形容喉嚨不舒服的感覺,或是用疊字「痛痛的」來加強語氣。
例句:
- 醫生:「會不會覺得喉嚨痛痛的?」
(Yisheng: “Hui bu hui juede houlong tong tong de?”) - 你:「會啊,我喉嚨沙啞,講話都沒聲音了。」
(Ni: “Hui a, wo houlong sha ya, jianghua dou mei shengyin le.”)
檢查與治療:讓你安心的說明
在檢查和治療過程中,醫生或護士會進行一些說明,了解這些說法,可以讓你更安心。
- 韓語: “혈압을 재겠습니다.” (Hyeorabeul jaegetseumnida.)
- 中文翻譯: 「我要量血壓。」
- 台式口語: 「幫你量個血壓喔。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혈압 (Hyeorap)” 是「血壓」的意思。
- “재겠습니다 (Jaegetseumnida)” 是「量」的敬語形式。
台灣護士在量血壓前,通常會加上「喔」來軟化語氣,讓病人感覺更輕鬆。
例句:
護士:「來,幫你量個血壓喔,手伸出來。」
(Hushi: “Lai, bang ni liang ge xueya o, shou shen chulai.”)你:「好,謝謝。」
(Ni: “Hao, xiexie.”)韓語: “주사를 맞으셔야 해요.” (Jusareul majeusyeoya haeyo.)
中文翻譯: 「需要打針。」
台式口語: 「要打一針喔。」 或 「要給你打針喔。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주사 (Jusa)” 是「針、注射」的意思。
- “맞으셔야 해요 (Majeusyeoya haeyo)” 是「需要打」的敬語形式。
台灣醫生或護士在告知病人需要打針時,通常會用更溫和的語氣,像是「要打一針喔」。
例句:
醫生:「看起來有點嚴重,要給你打針喔。」
(Yisheng: “Kan qilai youdian yanzhong, yao gei ni da zhen o.”)你:「要打針啊? 會不會很痛?」
(Ni: “Yao da zhen a? Hui bu hui hen tong?”)韓語: “약은 식후 30분에 드세요.” (Yageun sikhu 30bune deuseyo.)
中文翻譯: 「藥請飯後30分鐘服用。」
台式口語: 「藥要飯後吃,30分鐘後再吃喔。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약 (Yak)” 是「藥」的意思。
- “식후 (Sikhu)” 是「飯後」的意思。
- “드세요 (Deuseyo)” 是「吃、服用」的敬語形式。
台灣醫生或藥師在囑咐用藥方式時,通常會用更口語化的方式,並再次強調時間點,確保病人理解。
例句:
藥師:「這個藥要飯後吃,30分鐘後再吃喔,一天三次。」
(Yaoshi: “Zhe ge yao yao fanhou chi, 30 fenzhong hou zai chi o, yitian san ci.”)你:「好,我知道了,謝謝。」
(Ni: “Hao, wo zhidao le, xiexie.”)韓語: “며칠 더 쉬세요.” (Myeochil deo swiseyo.)
中文翻譯: 「再休息幾天。」
台式口語: 「再多休息幾天啦!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며칠 (Myeochil)” 是「幾天」的意思。
- “더 (Deo)” 是「再、更」的意思。
- “쉬세요 (Swiseyo)” 是「休息」的敬語形式。
台灣醫生在建議病人休息時,通常會加上「啦」來表達關心和鼓勵。
例句:
- 醫生:「你感冒還沒好,再多休息幾天啦!」
(Yisheng: “Ni ganmao hai mei hao, zai duo xiuxi jitian la!”) - 你:「好,謝謝醫生。」
(Ni: “Hao, xiexie yisheng.”)
付款與離開:溫馨的道別
完成看診後,你需要到櫃檯付款,然後就可以離開醫院了。
- 韓語: “진료비는 얼마예요?” (Jinryobineun eolmayeyo?)
- 中文翻譯: 「診療費是多少?」
- 台式口語: 「請問要付多少錢?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진료비 (Jinryobi)” 是「診療費」的意思。
- “얼마예요 (Eolmayeyo)” 是「多少錢」的意思。
台灣人在詢問費用時,通常會直接說「請問要付多少錢?」,更簡潔明瞭。
例句:
你:「請問要付多少錢?」
(Ni: “Qingwen yao fu duoshao qian?”)櫃檯小姐:「一共是五百元。」
(Gweitai xiaojie: “Yigong shi wubai yuan.”)韓語: “안녕히 가세요.” (Annyeonghi gaseyo.)
中文翻譯: 「請慢走。」
台式口語: 「掰掰!」「謝謝喔!」
用法和解釋:
- “안녕히 가세요 (Annyeonghi gaseyo)” 是韓語中對離開的人說的道別語,意為「請平安地走」。
台灣人在離開醫院時,通常會用「掰掰」或「謝謝喔」來表達感謝和告別。
例句:
- 你:「謝謝喔!掰掰!」
(Ni: “Xiexie o! Baibai!”) - 櫃檯小姐:「掰掰!祝你早日康復!」
(Gweitai xiaojie: “Baibai! Zhu ni zaori kangfu!”)
加碼教學:常見的身體部位韓語
為了讓你的韓國就醫之旅更加順利,這裡額外補充一些常見的身體部位韓語。
- 頭: 머리 (Meori)
- 眼睛: 눈 (Nun)
- 鼻子: 코 (Ko)
- 嘴巴: 입 (Ip)
- 耳朵: 귀 (Gwi)
- 喉嚨: 목 (Mok)
- 肚子: 배 (Bae)
- 手: 손 (Son)
- 腳: 발 (Bal)
學會這些詞彙,你可以更清楚地向醫生表達你的不適,例如「머리가 아파요 (Meoriga apayo) - 我頭痛」。
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韓國醫院的常見對話有更深入的了解,下次去韓國看病,就不會再感到害怕或不知所措啦!記得,保持微笑,用你溫暖的台灣口音,一定能讓醫護人員感受到你的友善喔!